佛是什麼?什麼是「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什麼叫清凈心? 南懷瑾老師在《金剛經說什麼》有過如下分享。 須菩提講得很坦然,替大家發問,「云何應住?」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凈、至善那個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裏亂七八糟,煩惱妄想怎麼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凡是講修養、學聖人、學佛,碰到的都是這個問題。「云何應住」這個心住不下去。如果念佛嘛!永遠念阿彌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這個念上,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心裏想明天要作什麼,哎呀,阿彌陀佛,老王還欠我十塊錢沒有收回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怎麼辦……心住不下去!你禱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還是一樣的,壞念頭還是起啊!菩薩也幫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許多的煩惱妄想,如何降伏下去?這是個大問題。 《金剛經》一開頭,像我們這個照像機一樣,什麼灰塵都照出來,乾脆俐落,一點都不神秘。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這個「云何應住」的問題,就是用什麼辦法使此心能夠住下來。「云何降伏其心」,有什麼辦法,使這個心的煩惱妄想降伏得下去!這問題問得很嚴重。 我們年輕的時侯,經常有個感慨,讀《金剛經》,讀到這兩句,千古高人,同聲一嘆!這個問題太難了。一個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這個心念;一個英雄可以統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聖人之難成,道之難得也!你說學法,學各種法,天法學來都沒有用!法歸法,煩惱歸煩惱。念咒子嗎?煩惱比你咒子還厲害,你咒它,它咒你,這個煩惱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麼厲害。所以「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得非常之好。 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是開始學佛遭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心不能安。現在佛告訴他,就是你問的時候,已經住了,就是你問的時候,已經沒有妄想煩惱了。這個意思也有一個比方,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講的楞住了,這一段的住,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當這個心理現象,受到突然刺激的時侯,好像凝定住了,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從這個現象可以了解,心的住確實有「定」的道理。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麼輕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你的心。換言之,你問問題的時候,你的心已經沒有煩惱了,就在這個時候,就是禪宗所謂當下即是,當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個方法。 譬如我們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間要懺悔,這麼一寧靜的時候,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方法。如果你硬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怎麼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擾亂,並不能夠使你安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剛經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這個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現在講大乘的智慧,「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個時候,已經安住了;不過剎那之間你不能把握而已,因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夠把握這一剎那之間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這個是重點,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不須要住,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學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幾個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來不住怎麼說呢?譬如我現在講話,從八點鐘開始講到現在,廿分鐘了,每一句話都是我心裏講出來的,講過了如行雲流水都沒有了,「無所住」。如果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講幾分鐘,我就不能講話了,因為心住於時計。諸位假使聽了一句話,心裏在批判,這一句話好,那一句亂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聽不進去了,因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住即不住,不住即住,無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 須菩提問到怎麼使心、妄想煩惱降伏下去!怎麼樣使自己的心寧靜,能夠永遠安詳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這樣。當你問怎麼樣安心時,就安心了。佛過了許久,看須菩提還是不懂,沒有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來講一講,因為那個時機過去了,禪宗所謂機,這個禪機過去了,須菩提沒有懂。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現在第二步來講了,因為須菩提不懂,所以佛接着就說了一段理由,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無所住。應該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叫修行。你心理的行為隨時做到無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丟開了,這是我們普通的話,都丟掉了。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馬上須要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中國禪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這個話就是布施,一切丟開。人生最難的就是丟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布施。作到了內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這一句話。此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如果你此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經錯了,因為你住在空上;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氣脈上,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什麼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去做了,處處行於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譬如今天,有人批評你,罵你兩句,你氣得三天都睡不着覺,那你早住在那個氣上。今天有一個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裡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這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回頭看另一邊,這一邊做夢一樣就過去了。但是我們作不到無所住,我們永遠放不下……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就是統統放下。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布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我們拿中國的文學形容它,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等於風吹過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陣響風過了,風絕對不停留在那個樹葉子上,風早過去了;修行人的胸襟應該也是這樣。又像天上的飛鳥,鳥在空中飛,是絕對不留一點痕迹的,雁過長空,飛過去了就飛過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這個境界,這叫做內布施。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來了,注意啊!《金剛經》講到這裡,就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是第二等的方法,因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沒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應無所住。什麼叫無所住呢?應隨時生清凈心。譬如有人講,老師啊,這兩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凈心。現在大家聽過《金剛經》,很內行了,他只要有一個清凈心,已經是所知量,範圍很有限了。 現在佛解釋什麼叫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這一句話,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因為你不明白此心無所住,無所住是畢竟空;有個空的境界,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凈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用我們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台,有境界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當年我有個朋友,學佛有點心得,那個時候剛剛有打火機,人家問他,佛是什麼?他說就像個打火機一樣,卡達!用它就有,不用就沒有。 That Kid in Fourth Grade Who Really Liked the Denver Broncos by Chris Zabriski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Source: http://chriszabriskie.com/uvp/ Artist: http://chriszabriskie.com/ #易之道 #南懷瑾 佛學 視頻列表: ✅‣‣ https://bit.ly/2EbyYUE 奇聞趣事 視頻列表: ✅‣‣ https://bit.ly/3kopJj8 命理 視頻列表: ✅‣‣ https://bit.ly/2FBPBcl 佛教歌曲 視頻列表:  ✅‣‣ https://bit.ly/2RyMPYc

南懷瑾佛學易經算命命理命運紫微斗數風水生辰八字佛法修法感悟佛法智慧入定業障緣起性空金刚经大乘菩萨道清凈心降伏其心